English

路漫漫其修远

1998-08-06 来源:光明日报 金兆钧 我有话说

已故作曲家施光南的遗作歌剧《屈原》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以全本形式问世了。首演当天音乐界人士汇集于国安剧院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创作一部古典题材的正歌剧是施光南先生生前强烈的夙愿,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进行了准备。可惜是壮志未酬身先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然而,他未竟的事业并没有为人遗忘,在他夫人洪如丁和音乐界及社会各方人士的支持和赞助下,让《屈原》以完整的形式上演终于成为可能。而他的《屈原》遗稿本身应当说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正是他留下的遗稿和创作手记使作曲家史志有深受震撼并决心接受整理遗作的任务。

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正歌剧一直是中国作曲家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为此,几代作曲家进行了漫长的探索。这一挑战的焦点在于如何有机地将诞生于欧洲的古典正歌剧与中国题材、中国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既符合歌剧本身艺术规律要求,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能够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的艺术精品。

声乐部分是歌剧最重要的核心,在声乐写作上施光南不仅发挥了自己在旋律上杰出的才华,而且充分发挥了歌剧在声乐写作上繁多的表现形式,从咏叹调、宣叙调到二重唱、三重唱以致七重唱、多声部合唱都依据于剧情的发展而各显异彩,尤其是合唱部分显得格外突出。在旋律写作上作曲家既发挥了他创造优美旋律的长处,又依据于特定人物性格的要求创作了性格各异、风格鲜明的不同主题。他运用大量民间音乐乃至戏曲音乐的素材于歌剧中,比较好地统一了外来声乐形式和中国民族音乐之间的矛盾。在诸多的唱段中,屈原的三大咏叹调以及无词歌《山鬼》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在创作中国正歌剧的探索中,施光南确实以主人公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投入了自己的心血、热情和杰出的才华。

承担整理歌剧《屈原》任务的作曲家史志有应当说也是功不可没,他需要完成大约一半的唱段配器并对相当数量的音乐做适合于演出的修改。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如何根据原稿及钢琴谱完成简单的配器,而是如何吃透原作者的原始构思,特别是在音乐上的重要构思。例如音乐中民族器乐的使用,和声上作者大量的试验性探索如何体现到管弦乐写作上,史志有对这些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使一部未完成的大型作品得以完整地呈示在舞台上。这不仅需要一种道义感,更需要音乐上的修养。

歌剧《屈原》自然也还有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宣叙调这种远离中国听众欣赏习惯的形式虽然可以感到作曲家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依据中国四声及口语的处理,但有些宣叙调仍然显得过于洋化。从戏剧结构上说,目前的幕次仍然太多,无助于故事时间相对紧凑的剧情的推进。歌词上的缺憾应该说更多一些,或许目前的文本首先照顾了谱曲的需要,但作为以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为主要人物的歌剧,歌词的写作一定需要足以与《离骚》、《九歌》等作品相对称的闪光点。就此剧而言,文字宁可雅一点而不可太通俗,且不必太局限于郭沫若话剧剧本的语言。在表演上,剧场的音响效果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需要改善和处理。

一部艺术精品的产生,特别是歌剧这样除了需要创作质量,更强烈地需要表演质量的作品的成功必然在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它的最终完成也一定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歌剧《屈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具有巨大可能的基础。相信它在今后的修改和完善中,在众多艺术家的共同的参与和贡献、共同的“上下而求索”中,当会成为中国歌剧的一部精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